阳光虽好需有度——破解夏日皮肤“甜蜜陷阱”
作者:本站
时间:2025-08-08 09:31:00
点击数:
60
盛夏时节,阳光如热情的画家,将金色洒满大地,许多朋友总爱在户外感受这份温暖。然而尽享阳光的同时,你是否曾有过被太阳“吻”到“痛不欲生”的经历?荆州市荆州区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叶青提醒大家:这种“晒出来的痛”,很可能是日光性皮炎在作祟!接下来,就让我们揭开它的真面目,并送上科学应对指南。"
日光性皮炎:阳光留下的“隐形伤痕”
轻度:暴露部位(如脸、脖子、手臂)出现红斑,伴随灼热感,1-2天可自行消退;
中度:皮肤肿胀、起密集水疱,瘙痒或触痛明显;
重度:出现头痛、发热、恶心甚至心悸,需立即就医,否则可能引发感染或脱水。
为何你更容易被阳光“盯上”?
1、紫外线强度"帮凶"
春末夏初、高原、海边、雪地等环境紫外线最强。荆州虽属平原,但长江水面的反射光会增强UVB强度,江边散步或钓鱼者更易中招。
2、皮肤类型“天生敏感”
皮肤日光反应性分型为Ⅰ-Ⅲ型(肤色白皙、易晒红、难晒黑)的人群,因黑色素保护较弱,堪称“日光性皮炎体质”。
3、外源性“催化剂”
食物:泥螺、芹菜、柠檬、无花果等含光敏物质,食用后暴晒易诱发;
药物:四环素类抗生素、喹诺酮、噻嗪利尿剂、维甲酸类药物、某些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敏感性;
化妆品:含佛手柑油、柠檬油等成分的护肤品需慎用。
3步自测:你是日光性皮炎吗?
1、症状是否在暴晒后数小时内出现?
2、皮疹是否局限于面颈、手背、胸前“V字区”等暴露部位?
3、是否遵循“先红后肿、再脱皮、留色沉”的进程?
若全中,那么大概率就是日光性皮炎。
“急救”指南:黄金24小时这样做
冷敷技巧:用4℃左右的生理盐水或冷牛奶浸透纱布,每次敷20分钟,每2-3小时重复一次;
第二步:科学用药
采用“外用+口服”药物进行缓解。
外用炉甘石洗剂(止痒);口服: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缓解瘙痒(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使用药物,切忌自信使用);
第三步:观察是否需急诊
若出现高热、心悸、大片渗液或意识模糊,立即前往医院就诊。
防复发口诀:记住"5字真言"
涂——广谱防晒霜(SPF50+ PA++++),每2-3小时补涂,耳后、手背别漏掉;
躲—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峰值期,尽量减少外出;
忌——暴晒前后48小时不吃光敏食物、不饮酒;
记——服药前看说明书,避开“光敏性药物”。
就医提示:
首诊必带:近期用药清单、光敏食物摄入记录(如吃了多少芹菜);
优先急诊:出现水疱破裂、皮肤糜烂或全身症状(如发烧)。